公告

臺中市父母成長協會,電話 04-25288828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一個偉大國家的入學方式---文/羅隆錚

成長天第185期專論


參加全家盟共識營後  12年國教而寫


 


※期待讀者讀完本文可以寫下回應與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前言:台灣欠缺美國帝國主義的概念


  不管你清不清楚什麼是帝國主義,相信沒人會喜歡帝國主義。就我個人認知,美國其實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國家,為了她自己的國家利益,支持獨裁政府、出兵他國,經濟壓迫他國…。


  在台灣,因為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娛樂、體育…和美國關係之深密,全國上下很少論及美國係一「帝國主義」的國家,讀者走讀至此,一定懷疑,


本文既有以上論斷,標題卻又說她是「一個偉大國家」,不錯,請往下看。


從美國11所名校拒收中國高考狀元事件談起


  李泰伯,北京高考(註一)理科状元,總分高達703分,平時成績也很傑出,還擁有班長、學生會主席、模擬聯合國主席、兩次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之無數榮耀然而,2010年卻遭到哈佛、耶魯、史丹佛等十一所美國名校拒收,報導一出,中國舉國譁然同聲驚訝,除非常少數的憤青(註二)有「為什麼你中國高考状元要去外國上學?!」的民族情緒語言外,像中央電視台、新華網、東北網、國際線上、滴答網…,都理性客觀的探討該事件。


  以新華網為例:「美國名校拒絕李泰伯的背後,是中美教育理念與體制的差異。中國以考試定優劣,然世界一流名校要人才,不要高分寶貝,他們更看重的是申請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成長過程中呈現的創造性思維與內心世界裡獨特的能力、個性與興趣。人工打造、刻意安排,通常不會受到青睞」。結論也提到「現今“唯分數論”的偏狹,不僅讓百姓、也讓政府看到-教育體制確實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走筆至此,因經濟成長而自大的中國社會,竟說出要檢討其教育制度,台灣社會政治環境異於中國,但社會文化相近,想必不少人想探究美國名校招生機制及其背後的人文意義。


 


三代沒有大學生的底層家庭被保障


  美國其整個教育體系與社會,從下到上非常重視普世價值(註三),所以像長春藤盟校及各州頂尖大學基本招生政策就是:「兼顧學業表現,追求學生來源多元化,城鄉平衡,提供弱勢機會」,以學生組成來說,史丹佛具全美代表性,柏克萊則具全州代表性。


  史丹佛的多元程度全美第一,該校有一項「公義」機制:「每年保有1/7的學生來自三代沒有大學生的社會底層家庭」,校方同時提共配套措施:「每年提供超過一億美元的清寒獎學金」。校方認為多元可以帶來「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及激發創造力、多元思考解決問題學習環境」(幾乎美國所有大學,都有以上的認知)。


有教無類-貫徹多元選才及注重地區平衡


  美國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選才指引。像史丹佛「學業優異、知識活力及個人成長背景」為其選才指引。在學業優異這一項,其特點是不設門檻,全國25000分為23區,校方會考量每個高中的不同特性,期望找到最具競爭力的學生;其無論是都會區或偏鄉區,各區之錄取率相近(約7.5%),也就是偏鄉區錄取率相對較高,以上機制除貫徹多元選才也提供了平衡地區發展的機會(註四)


  第三點方面,校方會全方位的考量每個申請者之獨特環境,包括家庭背景、家長職務及經濟狀況、受教育機會及個人生活經驗。就上面所述,李泰伯的唯考試成績至上與太過強調個人表現之中國狀元人物,被美國名校拒收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名校的招生思維


  哈佛醫學院2010年有5000人申請入學,165人獲得許可,其中1/5來自偏鄉醫療弱勢地區,讓我們想像不到的是:校方並沒有要其學成之後回偏鄉醫療弱勢地區服務之要求,校方思維是「醫生沒有選擇病人的權利,希望醫學生的組成能代表社會多元的社經背景,強化醫病同理心」。


  耶魯的法律系之招生也很特別,每年會錄取自以為不可能被錄取的學生,校方的思維是「選拔多元學生,藉以反映社會的多元價值」(台灣出現不少的恐龍法官,和台灣法律系學生來源窄化,脫離不了關係)。


  柏克萊大學除強調「以考試分數決定是否錄取看似公平,但人的許多特質卻不是考試分數所能顯現」外,也強調「學生除具備學習能力之外,還需要強烈的學習動機」。上述觀點在台灣的繁星計畫中得到印證,根據清華大學追蹤發現,繁星學生雖大多來自社區高中職,因珍惜機會,學習動機強,入學後表現相當優異。


  綜上所述,美國之不少軍事與外交作為,確實令人不敢苟同,但美國名校招生機制、思維與入學委員會的承擔,其公正、透明,維繫社會公義與教育人權的努力,值得喝采,校方也經常嚴肅的向申請者(學生與家長,甚至是大筆捐款的校友)表示「也許你自認優秀,而且也真的優秀,但無法保證錄取」。個人認為,美國的軍力、經濟力…強大,但其社會盡最大的努力彰顯多元、普世價值與公義的作為,才是美國為偉大國家之所在(註五)。


 


大學與高中職的招生機制   決定12年國教的成敗


  台灣教育的基本條件,如教師的素質、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關心度、國民中小學遍佈性、各級學校數量、學生就學率等都名列世界前茅,大學更達一百多所,這幾乎是世界上的奇蹟,就以上條件,實施12年國教應水到渠成,但卻一直難以遂現,何以故?問題出在高中職的「均」(分佈)「優」(差異)問題及終端大學之招生機制上面。


  關於高中職「均」的問題,許多都會區高中職學校分布密集,反之不少偏鄉則付諸闕如。我們認為只要政府有心,因為少子化而瀕臨廢校的國中,可以就推動12年國教每年增加200多億的經費中,可提出一小部分,利用瀕廢的國中場域,設立六年制的綜合中學,讓高中職分佈不均衡的情況得到改善。


  「質」的問題,近幾年來政府進行了「社區高中職優質化」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假公平之名行不公道之實的升學機制,其造成的「假明星學校」現象,若沒有改善,12年國教,筆者認為是「謊言一場」。另外終端的大學招生機制(註六),已如上述,不再贅言。


以上無論是升高中職與大學招生之關卡,除政府需有心建立良好之制度外,關係人的肩膀承擔也是關鍵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讓我們發揮公民行動,力促12年國教,以公義的內涵走向成功之路。


註一: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謂之「高考」。


註二:憤青,指中國一票民族主義意識強烈的年輕人之意。


註三:所謂"普世價值"蓋指人類之所以為「人」在經由歷史生活經驗累積發展出"普遍認同、接受、遵循、維護的價值觀"如尊嚴人權自由寬容民主平等免於恐懼和平正義之屬。


註四:中國高考其實也有各省平衡錄取之設計。


註五:美國或許沒有像台灣將辦學理念或教育宗旨高唱入雲,但其教育,特別是招生機制,卻真正實踐了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註六:參酌清華大學 周懷樸 教授『多元學生』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寫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